怎样理解心经

大家都知道,《心经》全称为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是佛教的一部佛经。《心经》很短,不到300个字,却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,甚至可称为根本经典之一。为什么呢?因为《心经》虽然短,却涵盖了佛教的根本要义。

《心经》言简意赅,可谓句句是精华。然而,我们要真正读懂《心经》,必须先理解其中的一句话。这句话是《心经》的核心所在,理解了这句话,整个《心经》的要义就自然会了然于心。

《心经》中这句核心之语,就是“空不异色,色不异空;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”。“空不异色,色不异空;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”这句话极为著名,几乎人人皆知。但是能真正以佛法的精髓去理解这句话的人,却并不多。

要解析这个著名的佛家名句,必须理解“色”与“空”的真义。佛家的“色”是指什么呢? 色就是指“色蕴”,是《心经》开篇所提到的“五蕴皆空”的五蕴之一(五蕴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。色蕴主要由眼识所产生,具体是指有形有相的物质,以及能产生“质碍”的物质,也即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。

佛家将诸物归纳为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类型,我们常见的山河大地,以及人的身体,火的现象、气的现象,都属于色蕴的范畴。“空”指什么呢?就是指虚无、空无的状态。

观自在菩萨深观到“空即是色”的实相,指出“色”与“空”是同样的存在,没有区别。如果能明白“色”与“空”为什么没有区别,也就懂得了《心经》,也就明白了整个佛教。

佛家研究物质的高明之处,乃是从“缘起”的角度切入。什么是缘起现象呢?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条件论。我们所看到的、看不到的一切物质现象,都是在其他条件的基础上而成的。譬如一张桌子,这张桌子不是完完全全独立存在的事物。桌子之所以是桌子,是经过人类的加工,用木料及其它材料组合而成的。再往下细分,木料是由树木得来的。木料由一颗种子长成大树,需要大地,需要阳光雨露以及其他无数条件的参与。

因此,桌子及大树都不是独立的存在,组合它们的无数条件中有一个条件消失,它们就随之消失。对于这种现象,佛家称之为“自性空”。也即是说,凡是因条件生成的物质现象,其本质是没有自性的,用佛陀的话说就是“缘起性空”。

“色蕴”因缘起而生,其性本空。“色蕴”属于物质现象,虚空也是一种高级物质,它们的本质共同点是“无自性”,故而色蕴与虚空无异。观自在菩萨所看到的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正是物质世界的实相。

世界上唯一有自性的存在是什么呢?就是佛陀所说的“佛性”。通过修证,超越五蕴、超越虚空,才能回归佛性,这正是世界的源头所在。其实对于心经,很多法师都有过讲解,但是要是说心经的最好讲解,这个是比较不出来的,因为每个人对心经的理解和感悟可能有所不同,不能说谁对或者说说谁错。我们根据我们的因缘来选择心经的讲解来看一看。以上只是本人的个人观点,若是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还希望诸位师兄多多包涵。

本文链接:怎样理解心经

上一篇:书写心经好处

下一篇:随身携带心经的好处